黔山秀水漾新风,文艺清泉润基层。7月25日,贵州省2025年“移风易俗树新风”文艺宣传走基层活动,踏着盛夏热浪走进水城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火把广场。由省文明办领衔,六盘水市文明办、文旅部门协同,九市州文明力量齐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线配资平台,以“文明新风尚·和美新家园”为主题,为群众烹制文化盛宴。
舞台上,歌舞翩跹演绎文明理念,将崇德向善的种子播撒心田;广场侧,23块主题展板铺展文明实践画卷,理论宣讲、志愿服务等鲜活图景跃然眼前。这场惠民演出以艺术为桥,既彰显贵州精神文明建设丰硕成果,更让文明新风吹拂千家万户,使搬迁群众在欢歌笑语中涵养新风、共建家园,书写“万户沐暖情”的幸福篇章。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金盆乡的广场上已响起清越的芦笙声。苗家姑娘的百褶裙旋开如花,银饰叮当作响,汉族大娘笑着递过刚蒸好的五彩花米饭——钟山区“三月三”民族风情节的寻常一幕,便是钟山区以文化人、创新治理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钟山区以群众需求为圆心,让文明理念从“空中楼阁”化为可触可感的“烟火日常”,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创新载体、丰富内涵,让文明实践既有“烟火气”,又能“扎根心”。
展开剩余77%节日为媒,烟火气中育文明
深谙传统节日的凝聚力,钟山区精心打造“钟情文明”月月行项目,构建“年有计划、月有主题、家家参与”的长效机制。春节非遗展演的热闹、端午全民阅读的静谧、中秋移风易俗的倡导——文化味与烟火气在节日里交融共生。非遗技艺被搬上舞台,书香气息飘进社区,文明理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,而是百姓餐桌边的谈资、邻里相聚时的笑容,崇德尚礼的种子悄然撒播在千家万户的心田。
创意破壁,小故事讲活大道理
如何让抽象文明理念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?钟山区亮出妙招:“N说文明”。
该项目以“会讲故事的精神文明建设公益广告”为核心,用四种鲜活形式破壁出圈——“画说文明”以创意插画聚焦凡人善举,15期原创作品上线即收获百万点击,让文明在笔尖流淌;“视说文明”用方言短剧直击厚葬薄养、滥办酒席等痛点,8期作品播放量超2489万,如镜照现实,更指明方向;“众说文明”让人人化身“文明啄木鸟”,手机镜头对准不文明行为,30余起乱象在曝光后得以整改;“现说文明”将道德模范事迹融入节日展演,榜样力量润物无声。
在这里,文明是一幅画、一部剧、一段随手拍,可看可听、可感可触,真正在百姓的日常里生根发芽。
社区深耕,好邻里织就幸福网
基层是文明的沃土。在钟山区建设中路社区,“幸福好邻”品牌以邻里互助为支点,撬动社区治理新格局。社区织密“守望哨”与“守望点”服务网络,“码上就办”畅通居民诉求渠道。更通过“强国有我”“银发先锋”“退役不褪色”等特色“守望点”,实现服务全龄覆盖、关爱贯穿一生。
社区治理的核心是激发居民“主人翁”精神。社区推行“民事民提、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办、民事民评”的“四民工作法”,依托“圆桌议事会议”,让居民从治理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决策者”。“时间储蓄站”和“积分超市”巧妙转化58项便民服务,让每一次邻里相助都成为看得见的温暖积累,传统熟人社会的温情在现代社区治理中焕发新生。
新居新风,搬迁社区绽放文明花
面对易地搬迁群众“稳得住、融得进、过得好”的课题,幸福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交出了“新居新风·幸福七彩”的答案。社区成立“幸福七彩”志愿服务队,注册志愿者120人,服务时长近4000小时,服务直抵楼栋院落。
社区的另一番智慧则是在于让群众站“C位”。居民自发组建山歌队、快板队,创作40余首山歌、30余首诗词、10余个快板段子,用乡音土话唱党恩、颂新风。“文明家庭”“身边好人”评选树起身边标杆,引领居民从“要我改”转向“我要改”。更引入“积分奖励”机制,累计发放24万余元,以“小积分”有效撬动“大治理”,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新格局日益坚实。
民族同心,节庆搭起连心桥
在南开、金盆、青林、月照等乡镇,钟山区以丰厚的民族文化为底色,绘就“民族同心·文明花开”的团结画卷。71届苗族跳花节、7届金盆“三月三”、15届青林芦笙节、22届月照“四月八”……这些根植于岁月的民族节庆,成为各族群众情感交融的“连心桥”。节庆期间,文艺汇演、非遗展演、联谊活动异彩纷呈,汉族与其他民族群众携手共舞,在欢歌笑语中消融隔阂,增进理解。
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,钟山区巧妙融合民族团结主题宣传、移风易俗与法治教育,形成“文化润心+政策引导+法治保障”模式。创意传播的鲜活故事、社区邻里的温情互助、搬迁新居的积极融入、民族团结的欢歌……在这里,文明并非抽象遥远的理念,而是群众亲手描绘、亲身体验的温暖现实。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,滋养着城市的精神土壤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
编辑 谢勇勇
二审 刘定珲
三审 孙勤在线配资平台
发布于:贵州省广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